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1972 ) 6.9

守门员的焦虑(台) /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 / 守门员对十二码罚球的恐惧 / 再次犯规 / The 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

1972(西德 )| 剧情 运动 | 西德 | HD中字
更新:2024-05-26
打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还行

因犯規被罰出場的守門員布洛赫,在維也納街頭漫無目的地閒逛。他遇到了戲院售票員葛蘿莉亞,並跟蹤她到飛機場附近的荒涼公寓,卻莫名其妙殺了人。布洛赫逃到鄉間繼續漫遊,不時看報紙關注案情進展…

在线播放

  • 西瓜大侠女

    文德斯第一部故事片。真心的,莫明其妙,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热评点赞数5的那条评论说错了,文德斯5月大师班特意说了,音乐还有7首没买来版权©️重新作曲了。这个守门员是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还是面对人生每一天的焦虑?以足球镜头始,也以足球终,不必像我们的电影结局必须“绳之以法”。今夜放映之后豆瓣分数居然涨了0.1到7.0分了。资料馆1号厅约3成满
    2019-06-18
  • 不想做神仙鱼

    两难,沟通之不能,分裂,意识的乱窜。拍摄时点唱机里放的音乐在版权到期后导致影片30年无法放映,因为买版权的费用太贵几乎相当于电影制作费用,最终是买了一部分又替换了一部分才修复完成——戏外就这样与戏里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5009184
    2019-06-18
  • 海王星黎明

    应该是看过到场人数最少的一次资料馆放映了……原著不好改编,因为涉及到语言学层面上能指和所指的游戏,拍成电影只能选择表现情节上的错位和悬置,最后一幕来了个高中生作文式的点题蛮可爱的。以居中构图的固定镜头为主,营造出一种舞台式的间离效果,可以看出早期文德斯风格受摄影的影响更大一些。几处剪辑有跳切有错位,似乎有从电影语言上表现原著中错位感的意思,但看不出充分的自觉。倒是文德斯风格已经挺明显了,埋了一些梗会在《德州巴黎》里被cue到。
    2019-06-18
  • kylegun

    窗外电车飞机死胡同,给被害者寄一张她在收集的前男友明信片,将房间内一切规律摆设弄乱,看完造假币的电影后留下硬币做线索,与警察雨中夜路相合伞下聊眼珠构造和行为判断……人生如守门员判断点球扑左亦或扑右,进球与否比赛终将结束。又一个后《罪与罚》时代的存在主义《局外人》
    2019-06-07
  • 瑞波恩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wenders长篇处女作,守门员兼女性杀手的心路旅程,在这部彩色片中,这位年轻人的才气与短板都一览无余,彼得·汉德克的文本本身是过硬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就是犯了罪亡命天涯时的心情写照吗?这种文本的互文实在天才,而且片中透露出虚浮不安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罪案背后的“存在主义”黑洞,都有些加缪《局外人》的赶脚。只是毕竟影像无法概述文字的所有意义,尤其对于wenders那样一位电影新秀。
    2019-05-31
  • 卒了

    从听任足球射进球门起,叙事就开始迷失:放弃清晰的牵引和中心化的尝试,没有具体化的事件和与之相配的动力因。文德斯做了一次“伪犯罪惊悚片”(mock-)的努力:犯罪行为并非是约瑟夫行为的驱动力,甚至前半犯罪的影响力越往后越被消解;或者说是“反犯罪惊悚片”(anti-):没有动机的杀人和不能算逃亡的“逃亡”,一种被解构的“惊悚片”样式。沟通媒介(报纸、电话、收音机、唱机等)被误用而无法达成交流,进而造成事物关系抑或是想象联系的失序(约瑟夫说只注意到第二件事物)。而失序和沟通之无法达成正是片名所说的“焦虑”。
    2019-05-31
  • 冰红深蓝

    维姆·文德斯长片处女作&成名作。1.改编自彼得·汉德克同名小说,亦是两人友谊在电影领域的首次结晶,汉德克对语言规训机制的探讨与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狂热与幻灭水乳交融。2.沟通的不可能亦成为文德斯其后的母题之一,本片中人物的交谈互相不着边际,无法彼此连贯应和,永远疏离而冷漠空虚。3.主角的精神分裂状态契如文德斯及德国战后一代人对美国既痴迷又反对的矛盾心态。而影片对“物”本身的关注也与美国后工业社会的物化倾向相得益彰。4.小津安二郎(文德斯所言“唯一的大师”)对文德斯的直接影响:空荡空间镜头与对过程、无关物体的执著均见诸此片。5.本片还让文德斯得以组成自己的工作班底,在德国电影时期(1972-77)合作频繁,还有永远的男主角福格勒也已登场。6.别看其他球员,只盯着守门员即可;我只会注意到第二件事物。(7.5/10)
    2018-10-09
  • 黄小米

    守門員殺人是被博奕逼的嗎
    2015-03-16
  • 本来没抱期待却爱上了这Wenders第二部feature. Wenders说他最爱的场景是男主从维也纳离开到郊区的那段旅程戏,直接导致他后来的公路片风格,看的时候我有感受到这情感~开始感觉是Godard+Ozu(虽然此时他还没看过Ozu), 后来Wenders说整部电影都是向Hitchcock致敬,仔细想想竟然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哈哈!
    2015-03-06
  • 米粒

    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犯罪后反常的神游和无所事事… 没什么说得上的剧情却能牵着观众走,需要看下原著。文德斯早期竟有点像法斯宾德。当年用了许多导演喜欢的流行歌曲(猫王什么的),版权三年到期后导致片子一直不见天日,最近终于把歌全部重买了一遍… 够拍两部电影了,真是贵啊!
    2015-03-05
  • Longway Hu

    文德斯桑,你在寻找什么?
    2012-06-03
  • godannar

    「风景」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语言滚一边去」片。电影里的人物看似正常,却无法用语言形成任何有效的沟通。男主角否认语言,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他为点球中的心理交换而焦虑,为所有试图交流的荒谬而焦虑,因为这些行为是导致风景偏音的罪魁。当真挚的交流降临时,他毫不犹豫地将之扼杀。
    2012-04-30
  • 操蛋的教父

    这片非常的晦涩难懂,即使配上导演评论版也只是稍微强点。太多的暗喻穿插其中。看过一遍就够了,不值得再看。
    2011-12-22
  • 欢乐分裂

    冷峻诡谲
    2011-07-12
  • stknight

    维姆·文德斯1972年的作品。这是关于德国职业守门员布洛赫的故事。他被停赛了,所以某一天就走出赛场,在城市里懒散地游荡。读读报纸,看看电影,逛来逛去,后来随手杀了一个常去的电影院里的一个售票小姐。他去了乡间,拜访从前的女友,心烦意乱的守门员无事可做,只有等待警察来抓他。
    2011-07-06
  • 小易甫

    影片依循感性主义流行的迷失叙事手法,是一部从未使事件具体化的惊悚片,它从未说明主角杀人的动机又逐渐削弱他逃亡的动机。文德斯热衷于描述物体的精髓,以及物体和角色不安关系,凸显了人物精神分裂困惑状态,也表示了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抗衡。最累的一次字幕翻译,以后我要拍《易啸文害怕翻字幕》。
    2011-07-02
  • 加纳.克里他

    感性主义美学观
    2009-10-03
  • 林不通

    除了你在银幕上所看见的,并无其他弦外之音。——文德斯
    2008-07-29
  • Connie

    這個片令我想到好些不搭界的東西:加繆的《局外人》、納博科夫的《絕望》、耶利内克的《貪婪》、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
    2007-07-05
  • 云上的日子2046

    04-01-07 文德斯早期的作品。很有哲学思考。隐喻了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所面临的矛盾、彷徨与无奈。
    2006-09-13